喜临门:满分AI床垫,重构行业新规则
一个看似普通的认证,却可能改写整个行业格局。当aise宝褓拿到中国首张智能床垫L4级“通行证”时,一场关乎睡眠的技术革命已经拉开帷幕。
1标准之下产业重构
11月3日,喜临门旗下aise宝褓通过《家具智能等级评定及标识》(GB/T 46260-2025)国家标准L4级认证,成为国内首个获此最高等级认证的智能床垫品牌。
这一消息在行业内迅速引发关注。不过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,可能尚不清楚其背后的深远意义。
其实,只要仔细分析这份国标,就会发现这绝非简单的技术认证,而是一次重新定义行业游戏规则的重要节点。
在此之前,智能家具市场长期处于“各说各话”的混乱状态。每家企业都声称自己的产品智能,但智能到什么程度?有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?不仅消费者无从判断,行业内部也缺乏共识。
如今这份国标出台,标志着中国智能家具行业首次建立起系统性的评价体系。
该体系从感知能力、决策能力、执行能力、反馈能力四个方面出发,构建了总分100分的评级系统,其中L4级需达到满分,意味着产品必须在每个维度都达到当前最高水平。
从产业背景看,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。智研咨询与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5-2023年我国智能床垫需求量自9.3万个增至149.5万个,年复合增速40.2%,睡眠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有望达6586.8亿元。市场的快速成长,亟需一套权威、统一的规则引导行业告别“野蛮生长”,迈向高质量、透明化的发展新阶段。
2技术维度的全面考核
要理解L4级认证的技术含量,我们必须深入解析这个评价体系的技术逻辑。

首先是感知能力方面。传统的智能床垫主要依靠用户通过遥控器或APP发出指令,产品执行相应动作,也就是被动感知。但L4级要求的主动感知能力,需要产品能够通过传感器主动获取环境信息、人体状态信息、自身运行状态等。
这听起来简单,实际技术门槛很高。
通俗点讲,床垫想要感知人体的状态,首先需要一套能“捕捉”呼吸、心跳等关键数据的传感系统。然而,原始信号往往复杂混乱,能否从中提取真实、有效的生理信息,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硬件与算法深度协同的技术能力。
第二,决策能力。这部分是L4级认证的核心,占评级总分的40%,其侧重点在于实现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智能”的跨越。
该维度要求产品不仅能根据预设条件做出反应,更强调其必须对实时感知的信息进行自主分析,并输出最优运行方案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标准对主动决策能力设定了极为细致的评分规则:需要具备决策技术方案(10分)、本地或云端决策(10分),以及支持系统(20分)。
其中,支持系统要求产品能够调用数据库、模型库、方法库进行比对分析,是对企业构建完整AI能力体系的深度考核。
第三,执行能力,其核心是让智能决策“落地”。它要求床垫能根据AI的指令,自主、精准地调整自身的支撑状态,从而实现动态的、持续优化的睡眠体验。
第四,反馈能力。即智能床垫需要将服务结果告知用户,完成智能服务的“最后一环”。标准为此设立了一个硬性条件:反馈能力只有在主动决策能力获满分后才会被评估。这从根本上杜绝了“只会报告、不会思考”的产品获取高等级认证的可能。
从以上技术架构可以看出,L4级认证实际上是对企业综合技术实力的全面考验,硬件、算法、云端与数据能力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那么,作为首个获评L4级认证的智能床垫品牌,aise宝褓是如何构建自身能力的?
3研发积淀的厚积薄发
作为喜临门旗下智慧睡眠生态品牌,aise即Accurate Intelligence Sleep-well Ecosystem智能精控深睡系统。“宝褓”二字意指爱如珍宝、护爱周全,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场景、全生态、全周期的智慧睡眠解决方案。
其云享C系列、智享S系列、尊享H系列、奢享L系列及强脑BrainCo系列,通过将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,在本次国标评选中均率先获评L4等级,代表目前国内AI床垫的最高水平。

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全球领先的“620精控深睡系统”,通过自主研发的双层620个智能气动柱,实现床垫与床架的智能联动,提供四种睡感,全⾯延伸到睡眠的三个阶段——
睡前:通过空气弹簧的节奏起伏带来渐进式云浪律动,模拟SPA般放松体验;配合腰腿部石墨烯温感加热技术,将表面温度稳定维持在30℃左右,有效缓解肌肉疲劳,同时在寒冷季节或女性生理期提供温暖呵护。
睡中:应对不同睡姿提供身体⽀撑调节与感应监测,并参与主动协调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。
醒前:以轻柔⽅式对身体与意识进⾏唤醒,并形成当晚睡眠报告,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状态。
可以说,aise宝褓将抽象的L4级标准具象化,提供给消费者一套可感知的智能睡眠解决方案。这一成果的背后,是其在研发、制造与数据三个维度构建的完整能力体系。
在研发层面,aise宝褓拥有超过百人的专业团队,手握上百项国内外发明专利,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并与全球脑机接口领军企业强脑科技(BrainCo)合作,引入脑波实时捕捉技术,让床垫能够在AI算法的驱动下实现秒级精准调节,开创了人机交互的全新范式。

制造层面,其母公司喜临门四十余年的产业积累提供了强大支撑。遍布全球的9大生产基地、年产能超600万张的制造规模,以及行业首家5G智慧工厂的落地,共同确保了aise宝褓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高品质与一致性。
最为核心的数据与科研层面,喜临门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的睡眠指数研究已积累超过1亿条国人睡眠数据。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产品研发提供了精准的方向指引,更通过与清华大学、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机构的深度合作,不断优化算法的精准度。
正是基于以上体系优势,aise宝褓历经10万用户真实试睡与专家团队的精细调校,最终实现能够真正适配个体差异的智能睡眠体验,让高标准的技术认证,转化为每个用户可感知的每夜好眠。
4生态布局的全面展开
实际上,aise宝褓智能床垫L4级认证的意义远不止于产品技术的提升,而是指向了一个更大的生态布局——智能睡眠生态的构建。
有别于传统床垫商业模式依赖于一次性产品销售,aise宝褓通过全流程服务,建立起与用户的持续连接,这为企业未来探索健康管理、睡眠咨询等增值服务打下了基础。
同时,睡眠数据作为高频、连续的健康指标,通过长期积累可形成精准的个人健康画像。这不仅是优化产品体验的依据,更在医疗辅助、保险评估、智慧养老等大健康领域中具备广阔的协同空间。
目前,aise宝褓已初步完成从C端到B端的立体化渠道构建:
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香港等全国一线城市已有200多家门店,与洲际集团、万豪国际、丽思卡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打造aise宝褓睡眠楼层和aise宝褓云睡眠房;此外,aise宝褓对高端SPA、养老社区、月子中心等康养渠道也已展开合作布局。
这一切,都让“智能睡眠”从一个技术概念,变成了一套落地生根的现实体验。
5未来格局的深远变革
伴随《家具智能等级评定及标识》标准发布及实施,正在智能床垫行业掀起一场静默革命。这套标准如同一把双刃剑,既为行业带来规范化发展机遇,也预示着新一轮洗牌。
对消费者而言,L1至L4的清晰分级让“智能”变得可见、可衡量。过去在营销话术中迷失,如今有了权威的选购指南。这种透明的评价体系,正在倒逼企业回归产品本质,推动行业从营销竞争转向技术竞争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个标准的高门槛可能会加速行业分化。
因为L4级认证要求的不仅是单一技术突破,而是硬件、算法、数据、服务的全面能力,需要企业在研发、云服务和数据积累上进行长期投入,且回报周期漫长。这种投入规模,将许多中小品牌挡在了高端市场竞争的门外。
也就是说,实力薄弱的企业或将固守L1、L2级基础市场,而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头部品牌,将在L3、L4级高端市场构建新的竞争壁垒。行业的竞争逻辑也在发生根本转变,曾经无往不利的营销声势,将让位于硬核技术的真实较量。
随着技术门槛的确立,智能睡眠的未来发展路径也愈发清晰。
首先是感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。现有技术主要监测身体的物理信号,而未来的传感器有望集成生化监测功能,实现对睡眠健康的更深层次解读。
决策系统将更加智慧。AI算法将突破当前的统计模型,融入专业医学知识,形成真正个性化的睡眠优化方案,为每个用户提供专属的睡眠体验。
交互方式也将迎来革新。手势识别、脑电信号等更自然的交互技术,或将逐步取代现有的APP操作,让智能睡眠体验更加无缝、人性化。
当这些技术走向成熟并大规模普及时,其影响力将超越商业层面,带来更深远的社会价值。
一方面,技术进步将重塑健康管理方式。通过持续监测睡眠数据,健康风险的早期识别成为可能,这将推动全民健康管理关口前移。同时,当睡眠质量变得可量化、可优化时,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也将迎来根本性转变,睡眠质量将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。
另一方面,技术发展也带来新的课题。睡眠数据的敏感性要求建立更完善的数据保护体系。这既需要行业自律,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标准,也呼唤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时跟进,在技术创新与个人隐私之间建立平衡保障。
结语:标准化时代的新开始
aise宝褓获得L4级认证,不仅是产品技术的突破,也标志着智能床垫行业进入标准化竞争新阶段。
标准的首要价值,在于为行业建立了统一的秩序。它让“智能”从营销话术回归可验证的技术本质,为消费者提供了明确的选择依据,也为企业划定了清晰的技术基线。在这个新秩序下,企业的竞争焦点将从“是否智能”转向“智能到什么程度”;从技术参数的比拼,转向更深层的用户体验优化。
需要强调的是,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。恰恰相反,统一的技术标尺将倒逼企业寻求差异化突破。当基础功能成为标配,真正的创新将更多体现在睡眠数据分析的深度、算法优化的精度,以及跨场景服务的广度上。
从这个角度看,此次国标认证既是智能床垫技术发展的里程碑,更是行业更高质量竞争周期的开始。可以预见,未来的技术迭代将不断加速,产品形态也将持续演进。但无论赛道如何变化,核心技术的深度与对用户需求理解的精度,始终是企业价值的基石。
毕竟,在这个技术驱动的领域,最终赢得市场的永远是那些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,而不是只会讲故事的概念。
